第一百四十四章 雁门关-《剑荡燕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赵恒闻言楞在当场,他实在没想到赵光义竟然对武将的防范有如此之深,居然甘愿放弃一举灭掉西夏的机会,也要避免那微乎其微武将造反的可能。

    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参知政事王钦若,也是看出了赵光义的这种心思,所以才顺着赵光义的想法提出不出兵的建议。

    而回到府宅的枢密使曹彬和参知政事张齐贤也哀叹不已,其实皇帝赵光义提出罢朝让文武大臣准备切实可行的折子之后,便也猜到了皇帝的意思,因为此事刻不容缓,宋夏两地相隔千里,若再商议几日,也就没有了出兵的必要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几日后,大宋朝廷做出了暂不出兵的决定,而是给吐蕃首领潘罗支加官进爵,加封其为凉州节度使,西凉大都督,节制银州、夏州、灵州。

    把西夏控制的几个州分封给吐蕃人,这招“二桃杀三士”,凸显了宋人武力不行,只能擅长权谋的特色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大宋北部,代州,雁门关

    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州西北二十余里的雁门山上,东西两面山势险峻,通关之路崎岖,周边是崇山峻岭,地势险要。是中原王朝抵御草原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雁门关便是许多名将的功成名就之地。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李牧长期驻守雁门一带防御匈奴,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军队建设和边防防御,使匈奴数年不敢侵犯。后李牧诱敌深入,在雁门附近大败匈奴,斩杀匈奴十余万骑,使匈奴元气大伤,此后十几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。

    其后,西汉绝代双骄卫青与霍去病也曾多次出雁门关北击匈奴,立下赫赫战功,使得匈奴人百余年不敢南犯。

    到了宋朝建立之后,雁门关更是成为了两国的分界线,中原王朝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之后,战略屏障尽失,雁门关成为中原王朝在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重心,对于抵御辽国铁骑南下具有关键作用。

    杨业当年曾任代州刺史,长期驻守雁门关,多次击败辽国大军,被称为“杨无敌”。在雁门之战中,他率数千骑从西陉出,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,南向背击辽军,大破辽国十万大军,斩杀辽国驸马都尉萧咄李,生擒辽国大将李重诲,缴获大量铠甲和革马,此役即雁门之战,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。
    第(2/3)页